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月餅文化裡的台港(聯合報轉載)

聯合筆記/月餅文化裡的台港

【聯合報╱周小仙】 2009.09.22 04:40 am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被大陸封殺的消息從香港傳出後,雖經澄清書未禁僅封鎖網路消息,但台港兩地的龍應台旋風已更加洶湧。表面上看,台灣與香港像一對兄弟,用繁體字、過中國節慶、都曾被殖民;但骨子裡,歷史的刻痕卻讓兩地的精神狀態產生差異,從中秋吃月餅的文化,也能窺知一二。

在港台兩地,中秋吃月餅仍是傳統,若用其他糕餅禮品取代,便少了點味道。不過,近年台灣人在「吃月餅」這件事,隨著飲食習慣與觀念的改變,發生不小變化。很「台灣味」的綠豆椪、鳳梨酥,甚至打著「創意風」的和←子、果凍,都成了新選擇。

在台灣,以往被視為傳統月餅代表的廣式月餅,如今尺寸日趨嬌小,內餡不再堅守棗泥豆沙,老字號餅店讓可可亞、香芒也能伴月。甚至,有些月餅連「圓月」的形狀都放棄,仍舊受大眾歡迎。新品嘛,何不嘗一下?

這種變化,反映了台灣庶民的創意與活力,以及對新事物的包容力。政治上,選民樂於給不同政黨機會,但若執政者只顧著「自我感覺良好」,一旦走味,民眾也絕不留戀。

反觀香港,幾乎仍是傳統月餅的天下。不論油亮亮的廣式月餅,或近年新興的冰皮月餅,雖包裹雪白餅皮,模樣始終不脫傳統框架。好似九七回歸後的香港,「一國兩制」深植港人心中。那些大到夠數人分食的大型月餅,仍在強調雙黃、三黃,堅守「傳統」教誨。商店的月餅預購海報已貼滿整條街,卻也仍堅守傳統本位,不像台灣這麼多變。

有人說,台灣保留更多中華文化的氣質;但從月餅看,香港卻更執著傳統,大家嚼著廣式月餅的傳統滋味,想著台灣的民主多變。

【2009/09/22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