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

風能

生質燃料之迷思

clip_image001

最近一篇國外報導提出警告,目前全世界各國都在努力開發增加生質燃料(玉米、大豆和油菜籽等)用量,而此將可能導致糧食價格上漲和雨林破壞等負面衝擊。環境破壞迫使窮人流離失所,因為有錢的公司將驅逐窮人挪出空地,以便種植生質燃料作物。大規模生產生質燃料可能產生一些負面的間接影響,例如造成糧食和飼料價格上漲,使水源更稀少,對全球窮人不利。擴展種植能源作物,會因此威脅熱帶稀樹大草原和永久性綠地,而破壞這些可吸收碳的草原,將導致更多碳排放到大氣中,因此降低或抵消了使用生質燃料的好處。

 

油菜花田

看完這些報導感覺凡事”有一好就沒兩好”,能取得中間平衡最完美,必竟生質燃料只是“替代品”之一,而非“取代品”。台灣沒有大量生產生質燃料的環境和條件,但在太陽能光電工業卻是全世界四大供應國之一。雖然這個產業可能會是繼半導體產業台灣未來的明日之星,不過一般大眾,要真能享受太陽能所帶來的好處可能還有段路要走。近年由於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加速對石油的需求,全球油源日漸枯竭的問題逐漸浮上檯面,油價也屢屢再創新高。 1997 年「京都議定書」簽訂後,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決議,更加速各國對於綠色能源發展的推動,包括太陽能及風力發電,是最乾淨且最直接的綠色能源。其中風力發電因風力機技術日益成熟,最具經濟效益使得風力發電成為再生能源中發展最為快速 。

 

Windenergy台灣為一海島地形,風力資源良好。季風氣候區的台灣,風力資源較中緯度大陸氣候的歐洲不但毫不遜色,這樣的風力條件幾乎是德國的兩倍。台灣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東北季風期,沿海、高山及離島許多地區之年平均風速皆超過每秒4公尺。根據調查台灣年平均風速每秒大於4公尺的區域,總面積佔2,000平方公里,可開發的風能潛力估計為300萬瓩。 

丹麥之借鏡
目前在風力發電使用的國家以丹麥,荷蘭,德國及美國等國家使用較多。而如以電力使用配比來看,丹麥的風力發電約佔全國電力消耗量的百分之八為最。丹麥從1988到1998年十年之間,其經濟成長率約百分之二十五,但是其能源消耗並沒有增加,而二氧化碳排放量竟減少百分之十。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大力推動能源節約及利用再生能源。在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方面, (依京都議定書之決議,丹麥必須於2008至2012年間,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至1990年的百分之九十二),而在2030年減至1988年排放量的百分之五十。在電力供應方面,1999年時,再生能源的電力使用量佔百分之十一,其中風力發電佔百分七十,即風力發電佔電力使用量約百分之八。未來風力發電之目標為,在2030年達到百分之四十五。其中離岸風力發電將裝置4000MW,陸上風力發電將裝置1500MW。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組廠商丹麥的Vestas公司,已於今年一月在台灣成立分公司,並準備積極開發台灣風能市場的商機。

台灣的機會

風能1

丹麥的國家特性與台灣相類似,是一海島型國家,丹麥的土地面積約四萬三千平方公里,僅比台灣稍大一些,人口為五百二十萬人,約台灣的四分之一。風力發電雖有其先天上的限制,如發電成本可能較高,發電品質較不穩定,可能無法全天候供

電,噪音問題等。據工研院能資所研究分析指出,台灣地區地面風場年平均風速,達到秒速五至六公尺以上的強風區域超過2000平方公里,風力潛能約4000MW,如考慮人文及地物因素,保守估計,台灣地區至少有1000MW以上陸上風能潛能可供開發。而海上風能潛力方面,台灣海峽是世界公認絕佳的海上風力發電場前三名,尤其台灣西岸水深不深,風力奇佳,海上發電潛力不容忽視。

據估計,在台灣西海岸約有2000MW以上發展潛力,合計台灣約有3000MW的裝置容量。台灣主要的缺點在於用電季節配合不上發電季節,又無法儲電(以技術與成本來說). 風場每年12月到3月都是滿載,夏季無風,而我們的用電高峰卻在風場較無發電的夏季,相信以目前科技之進步應該很快可以克服這個難題。所以風力發電確實有其發展的潛力,尤其在核能發電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時,不論是以二氧化碳減量的觀點論之,或是以環保的觀點論之,風力發電應是台灣可以大力發展應用的一種可再生的乾淨能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