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

台北到底哪裡好


2007年台北的“悶”

2007年如果讓選一個中國字來代表台灣整年局面的話,我選”悶”這個字。從各類媒體的報導,整個社會不斷上映著父殺子、子弒父、失業行搶、全家燒炭、藍綠對抗、政府貪官無能、總統家族醜聞等罄竹難書;如果新聞不夠聳動的話可能還上不了版面,大家對這種每天都會出現在大眾媒體上的新聞已見怪不怪,說的更直接一點就是早已麻痺了。執政黨對島內大搞「去中國」、「去蔣化」的“台式文化大革命;對島外大玩拖延兩岸三通、無限期延緩大陸來台觀光的「鎖國(中國)政策」。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讓人才斷層,經濟到退,文化浩劫,民生凋敝;全世界沒有那個國家會因「鎖國政策」而國富民強,滿清的腐敗和義合團更是「鎖國政策」的最佳寫照。這些現象讓我在台北給整整“悶”了一整年,找了個機會去國外住了一段時間,終於不必再每天看到那些另人沮喪的新聞,當離開自己每天生活的環境空間後,才會回想台北和別的城市比較,台北到底好在哪兒?

適合人居的亞洲城市

根據全球最大人力資源機構ECA International公布二○○七年度亞洲最適合居住城市排行榜,亞洲依序以1.新加坡2.神戶3.東京4.大阪5.香港6.澳門7.台北。在這七個亞洲城市中華人城市佔了四個(新加坡包頭,台北包尾),其中除了神戶和澳門我還沒去過,其他都曾經去過幾次。這些亞洲城市的評鑑主要在空氣品質、醫療服務、基礎建設、治安及政治氣氛等等。新加坡的多元種族融合;東京,大阪的公共建設和人民守法精神;香港的美食和政府效率,這些都讓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否別的城市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相對的也就是台北所缺乏的地方呢?這個問題得好好思考、思考。不過我倒想先思考一下台北到底有哪些地方讓我印象深刻。

在台北
從家中開車30~40分鐘左右的距離,就可以吃到從“天廚餐廳”的北京烤鴉到上海“溢香園餐廳”的東坡肉;從陜西餐廳“勺勺客” 的風味小吃到“鼎泰豐”的小籠包;從“唐宮餐廳”的蒙古烤肉和涮羊肉到“新疆野宴餐廳”的哈薩克羊奶子;台灣特有的夜市小吃,從珍珠奶茶到大腸麵線那更隨處皆是;永康街的年肉麵那真是人間美味ㄚ。

在台北
如果身體微恙,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醫院、任何診所看任何一位你想看的醫生,只要醫師當天有門診,所需費用在新台幣150~200元左右。這在美國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在台北
從家中開車30~40分鐘左右的距離,在寒冷的冬天可以到近郊“新北投”泡溫泉,從高檔的“春天酒店”私人VIP泡湯到市立平價的公共泡湯浴池,各種價位任君選擇。夏天到海邊沙灘享受陽光和海浪,大約在一個半小時的車程。

在台北
95無鉛汽油(2007/12)
新台幣30.70/公升
韓國59.45/公升 新加坡44.68/公升

98無鉛汽油(2007/12)
新台幣32.20/公升
香港64.54 /公升 新加坡46.3/公升3 日本47.10/公升

當然這只是亞洲各國油價參考數據
因為每個國家的國民年平均收入有所不同
但台北開車油價相對的低廉不少
汽油價格低廉也不完全都好
起碼會增加空氣的污染
所以台北還是要多多加強在綠能或風能的開發
讓台北能成為一個重視環保的城市

在台北
四通八達的捷運系統現代、新穎又明亮,不輸給新加坡、香港或東京的其他任何亞洲城市。從最遠的淡水捷運站到台北車站約在三十分鐘左右。

在台北
每個行政區都有一個市民運動中心,運動種類多元,設備器材新穎,價格低廉。連我在美國居住時,也從沒看過在社區中有這樣完善的運動中心。

當我思考完這些台北讓我印象深刻的東西時,頓時有種解脫感。覺得這個社會再不安、政治再混亂究竟是個短暫的現象,台北的本質並沒有改變;因為台北是人們集體生活的空間,每一個人都希望她會變的更好、更美、更進步。台北如果再能夠增添多一點的國際氣息,避免狹隘的意識形態治國,台北絕對會是一個迷人的亞洲城市。

2008年1月28日 星期一

運動之樂

現代化的運動中心

在台北想找個不受天候影響、沒有交通阻礙、且收費又便宜的地方來運動健身是個大學問。沒錢的,去一些市立公園的附屬運動場所,但常有人滿為患的現象;有點小錢的,就花個三、五萬年費加入一般私人的俱樂部,也能有不錯的運動設施和健身器材;再有點錢的,就花十萬到數十萬會費加入像“亞力山大”之類的健身俱樂部,內部裝潢豪華高級,運動器材設備新穎更有健身教練指導,不過這類高檔俱樂部能維持多久是個風險,萬一經營者有心”擺爛’數十萬元的會費可就”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幾年前的”佳姿”和最近的”亞力山大”事件,都是同樣的戲碼。對一個有心想健身運動的人,錢如果收不回來就算了,沒了健身運動的地方那才讓人全身不舒服ㄚ!

這一、兩年來台北市的運動場所有了明顯的改變。前台北市長馬英九先生是一位喜愛運動的人,除了眾所周知他喜歡跑步之外也很喜歡游泳。他在市長任內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中,每區各建設了一個規劃完善且現代的室內運動中心從籃球、羽球、排球、桌球、游泳池、健身房、舞蹈室、高爾夫球練習室、甚至連在台灣不太流行的壁球場都有。裡面的設備新穎現代,絲毫不輸給那些私人企業的大型連鎖運動中心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我經常去這些運動中心游泳和打壁球,運動完之後進到蒸氣室,然後再到三溫暖烤箱接著還有冷、熱水池的SPA,這些平常可能要到大飯店才可能享受到的設施,只需花費新台幣一百一十元的門票,就可使用所有運動設備;如果是在自己居住的行政區使用的話,有些更是完全免費。

馬英久的努力

有人批評馬英九魄力不夠、能力不足、建設不多;我得說句公道話,所有前任台北市長加起來所建設的運動中心都沒馬英九一個人建設的多。自從“中華體育館”燒掉之後,台北就再也還沒看過有個像樣子符合國際標準的籃球館。馬英九在他目前競選總統的體育政見中,更提出成立成年人的國民運動中心,以平價的消費,使用五星級設備,在全國要成立七十個運動中心。也就是說要把他在台北市成功設立這些運動中心的經驗擴大到全國,這真是造福大眾ㄚ!所謂「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國民沒有養成運動的習慣怎可能有健康的身體,更皇論強大國家。

每年繳了那麼多的稅金給政府,總要讓老百姓親身體驗一下這些稅金最後能夠回饋到自己身上的感覺,這樣每年繳起來才會覺得有價值。今年三月的總統大選誰能在全國建設更多的運動中心,咱們老百姓就把這神聖的一票投給誰!

2008年1月24日 星期四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尋寶遊戲」

我們家老大目前在美國大學唸一年級,這學期他選了一堂“大眾傳播學”的課,這位授課老師上課第一天出了一個名叫「尋寶遊戲」的作業;他給同學們十個“提示”讓他們去學校附近一個商圈找到主題拍出照片,並用最有創意的方式呈現在課堂上。其實這是一個蠻不錯的出作業方式,靈活中又帶有創意。不過兒子可能不這樣覺得,他認為這個實在有點困難,先不說找啥子主題在哪兒,光目前戶外溫度就差不多將近零度左右,那個主題也不是擺在那裡等你去拍,而是要自己慢慢一步一腳印的找出來。對來自台灣的學生來說,這種溫度就怕還沒找到就先凍死在戶外了。

他第一天先開車去主題目標區域來回找了半天沒找著任何線索,因為美國人的“提示”有文化因素上的差異,外國學生未必就能完全體會其中之真正涵義。第二天下課,抱著破釜沈舟之心找不到絕不回家之心情,帶著相機然後就在街上繼續遊盪找尋目標,此時戶外溫度大約在零度左右持續不斷的走了差不多有四十幾分鐘,手大概也快凍僵了。他這時想起他媽告訴他的吸引力法則,似乎沒有怎麼發揮特別的功效ㄚ!就在這時,迎面突然走過來三位年輕人兩位黑人女生和一位白人男生,其中一位問他是不是某大學的學生,他回答說:「是ㄚ!」她接著問說:「你是不是在找尋一個“主題”準備做報告?」他說:「是ㄚ!」於是這三位同學立即告訴我們家老大說,他們可以幫他一起找因為他們也是這堂課的學生,接著沒花多少時間就在這三位同學的熱心協助之下,很快的就找到了他要找的”主題”。

這會是另一種“巧合”嗎?
我會說“不是”
各位看倌覺得呢?

2008年1月20日 星期日

兩拳之後!


對現代人來說,”忍”這個字似乎已經是人生必修的重要課題。多元的社會中,我們每天必須和周遭的人有數不盡的溝通,而衝突往往就在誤解或不良的溝通中產 生。”忍”純粹就字面上的解釋,給人有一種消極的感覺;比方說,「委曲求全」或「忍辱負重」之類的描述,實際上委曲未必就能求全,忍辱更未必會負重;相反的,忍過頭了反而會讓人有「茍且偷生」的負面感覺。古代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給”忍”字下了一個很好的正面註解,可見是要看當事人如何去發揮”忍”字的積極意義。

"忍"的哲學

我有位高中同學長的其貌不揚、身材五短(約160公分左右),平常也很安靜不太多言。有一次他卻讓我印象深刻,事情起因不知是為何事他和班上一位大高個的同學起了衝突,兩個人就在教室中大幹了起來,我還真是為他捏一把冷汗,心想他今天可能非得送醫務室不可了;最後結果卻令全班同學大感意外,這位小矮個同學竟然把這位大高個同學打趴在地上不起。我有一天看他心情還不錯的時候,偷偷私底下問他說,你怎麼會有那個膽子和比你高一兩個頭的同學打架呢?他的回答讓我到今天都還清楚記得,他說他從小就常受到別人的欺侮,但他不會在每次受到別人騷擾時就立即回應,他總會記在心上,就算別人再次欺侮他也還是不反擊,但是一旦到了第三次他就會把前兩次所”忍”的怒氣,利用這次一股腦給全”發”出來。因為他知道自己身材不如人,要靠外在的體型硬幹的話準會吃虧;但當他發覺在忍無可忍時,人內在意志所散發出來的無形力量就可以完全克服他身材上的不足,而一舉擊敗比他高大的對手。
這個故事可以讓我們瞭解到”忍”字背後的真正涵義,其實是一種能量的累積。當我們每天面對許多的挫折時,那正是在加強我們本身的內在意志力量,而朝向最後成功的邁進。

2008年1月16日 星期三

大溪慈湖「兩蔣陵寢」



『去蔣化 』

民進黨上個月已經將「中正紀念堂」,大門口牌樓上的四個大字「大中至正」改掛成「自由廣場」;二樓大廳蔣介石的銅像旁,也懸掛了許多風箏和掛飾,以淡化其政治意涵;桃園大溪慈湖的「兩蔣陵寢」也在立委選舉前,倉促撤銷三軍儀隊威儀的換崗儀式。民進黨的「去蔣化」動作,應該暫時告一段落。就在同一時間,蔣家後代家人也釋放出準備遵照兩蔣遺囑,完成移靈大陸南京中山陵的心願。
民進黨「去蔣化」動作的對、錯與否,相信在立委大選最後結果中,已給了明確答案。至於兩蔣的陵寢是否應該在台灣安葬還是移靈回大陸安葬,各界也有多方討論。這倒底是個政治問題還是文化議題,仰或根本就是個單純的家族決定,一時之間,我看也很難有個定論。

觀光的意義

對台灣人來說,桃園大溪慈湖「兩蔣陵寢」,每年有無數的大陸觀光客前來參訪,這可能是僅次於阿里山和日月潭,最能吸引大陸人的台灣觀光景點了。在大溪慈湖附近餐廳的菜單全都附有簡體字,老蔣總統喜愛的幾道吃食,幾乎都被當地各餐廳,拿來當做吸引大陸觀光客的最好賣點。如果未來台灣能全面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可以想見這些附有歷史意義的觀光景點,將給台灣帶來無可限量的觀光收入。


最好的選擇


對大陸人來說,如果兩蔣陵寢移回大陸不管是在南京中山陵或者是任何一個地方,在政治意義上,未嘗不好;起碼代表台灣還有些東西可以跟大陸有所連結。不過話又說回來,「兩蔣陵寢」移回大陸後,那台灣跟大陸在中國近代歷史意義上能連結的東西,就所剩無多了。就算有一天真能移回南京中山陵,大陸人在參觀「兩蔣陵寢」時,總少了那份”身臨敵境”的刺激感。
所以無論是從政治觀點、文化資產或觀光資源來講,「兩蔣陵寢」繼續留在台灣,應該是對兩岸人民最好的一種選擇。

2008年1月15日 星期二

「意識形態」(下)

911後的美國海關

美國人是一個幽默的民族,似乎任何事到了美國人的手裡都可以成為開玩笑的主題。但千萬切記,不要在美國機場跟任何人開”美國式的玩笑”;美國機場在大廳會明白的貼出告示,警告任何跟安全有關的玩笑,美國海關都會當真把你當場逮捕。有一次,我和我太太在美國洛杉磯機場入關,美國海關人員在看我們的入關申報單時,看了半天突然冒出一句話,說:「如果下次你們把簽字簽到橫線以下的話,我們會把你們原機遣返回國。」我對美國海關人員不可思議的精確要求,簡直佩服到五體投地;各位如果哪天突然異想天開,想嚐試一下當罪犯的感覺,只要到美國海關走一圈,保證你印象深刻、終身難忘。

美國觀光事業協會(Travel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在2007年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自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攻擊以來,到美國的遊客人數銳減,使得美國觀光收入損失數百億元。這項報告發現,全球六兆元的旅遊市場中,美國的市場占有率從2000年的7.5%跌到2006年的6.1%,降幅高達20%。 在這五年期間,下降意味著外來遊客少了5800萬名、工作流失19萬4000個,費少了940億元,稅收少了156億元。 除了恐怖攻擊後的安全顧慮外,該報告強調有關美國入境程序的問題,使外國遊客感到沮喪。公布報告指出,由於令人頭痛的官僚作業和移民官的無禮,美國在歡迎外國商務遊客和觀光客方面排名最糟。【世界日報/法新社華盛頓二十三日電】2007.01.24 09:13 pm

看完上面的調查資料,就知道美國只要在強調”國家安全”的大帽子下,相信沒有一個美國人會對美國移民官的無禮或官僚作業提出異議;這種「意識形態」我們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只要在”愛台灣”的大帽子之下,在台灣做任何事都是可以被”合理化”的。美國已經在她的國內觀光收入付出極大代價,而國際形象的損失更非金錢可以換得;台灣如果能夠跳脫「意識形態」治國,當是全國老百姓之大幸,也祝福國民黨能夠以蒼生為念,好好把握住這次得來不易的執政機會ㄚ!

「意識形態」(上)

中華民國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束了。最後的結果,有人”跌破眼鏡,哭笑不得”;有人”如喪考仳,欲哭無淚”。不管選舉結果如何,國家的發展必須持續,政黨的紛擾不會終止,老百姓的日子不能停歇。綜觀這兩天各方媒體的報導分析,雖有各種不同意見之表達,但「意識形態」之爭,似乎決定了這次選舉的最後勝負。即使連民進黨自己都已承認,這次的慘敗主因就在「意識形態」。國、民兩黨的意識形態如何,不是我要談的重點;”意識形態”這個東西拿來當做一個團體的堅持信念,會有很好的凝聚效果,但如果拿來當做是治國理念或是社會道德維護,非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製造更多的混亂與不安。

911後的美國

我們家老大在美國一所私立高中就讀,有一天,我突然接到學校訓導主任的電話要我來學校一趟。我內心啄磨絕非好事,到了學校,這位很有紳士派頭的主任,客氣寒暄請我就坐;接著就告訴我說,請我前來學校之主因。美國有一個節日叫”美國退伍軍人紀念日”,學校當天早上在禮堂舉辦了一個紀念儀式,我們家老大和幾位德國籍的外國學生在禮堂門口聊天,可能耽誤了進場的時間,有位美國老師看到覺得不高興,認為這幾個外國學生不尊重美國的節日,因此就把他們交個訓導主任。結果,這幾位學生遭到學校好幾位老師連番詢問了幾個小時,這位訓導主任希望這樣的事情不要再發生,否則學生會遭到退學的處分。我立即就問這位紳士主任,我兒子最後到底有沒有進去參加這個儀式,他回答說:有。最後,我當然表達我的歉意並保證會告知小犬,必須尊重美國任何節慶所代表的意義。這個事情最後也就歸於平靜。我事後想想“美國退伍軍人紀念日”,對美國人來說是表達美國人對軍人、對國家的一種最高崇敬之意,值得敬佩!但對一位外國學生來說,尤其是一位”德國籍”的外國學生那就有不同的意義;美國人有美國人的信念,我相信德國人也有德國人的堅持,美國是這麼一個強調自由民主的國家,有甚麼理由要求德國學生或別的外國學生一定要參加”美國退伍軍人紀念日”,因為這是一個有政治意涵的敏感節日,最起碼要給外國學生有選擇參加或不參加的權利。這就好比一位中國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如果學校當局辦了一場”日本退伍軍人紀念日”,並規定所有的中國留學生必須參加,不參加者一律退學。這就是一種「意識形態」!

事情還沒結束,
我們家老大在高中畢業時,學校的畢業紀念冊會要求畢業班同學提供生活照片和一些感言。其中一位德國學生寫了一段德文的感言,剛好有位美國老師很好奇,想知道這段德文的意思,於是就找了另一位德國學生幫他翻譯,最後翻譯出原來是罵美國總統布希的一句”美國國罵” 。這下子事情又大條了,學校當局立即開會決定取消這位學生參加畢業典禮的資格,也就是說,他無法從學校畢業且要求他在當週就離開學校,回到德國。當我聽到這個消息時,簡直不敢相信是在美國。難道現在所有在美國的外國人,都要對美國效忠嗎?就算這位年輕的外國學生,不該在學校的畢業紀念冊上公開批評美國總統,有嚴重到不能畢業嗎?美國青少年都從來不會犯錯嗎?這就是一種「意識形態」!

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酒”言!

「酒」對我來說,雖不是絕緣體但也絕對不是甚麼愛好之物。從小住在父親服務機關的公家宿舍,經常在晚上時,會看到一些鄰居伯伯或長輩回家時喝的滿臉通紅,有的會滿口髒話,有的說沒兩句話還會打自家小孩,當然並非每個喝酒的伯伯都是如此,只要有一兩個就已經讓我對喝的臉紅紅的伯伯敬而遠之了。我始終想不透為何一位平常和藹可親的伯伯,在喝完酒之後卻會判若兩人。

接觸酒的開始

離開學校進入職場,開始有了應酬的場合,在不得不的情況下開始接觸酒的薰陶,不過主要還是一些紅酒,因為很少喝的過量臉也不太會紅,幾乎沒有酒後失態的情形發生。結婚之後,我的另一半酒量似乎比我好很多,有時在家晚餐時還會小酌兩杯,碰到她有應酬時,偶而還會喝到頗有醉意,雖然沒有特殊的狀況發生,但酒後嘔吐在浴室就夠讓我清洗半個晚上了。有次一位長輩在餐桌上說到”酒是靈魂的鑰匙”,少了”酒”這個觸媒,我們的心靈是很難打開的。這句話讓我對酒開始有了不同的體驗。我感覺人們在喝酒時往往在乎的是一種感覺和氣氛,而不完全是”酒”的本身;有”好酒”當然很好,更能提高大家喝酒的興緻,就算沒有”好酒”只要現場氣氛足、交情夠,幾杯黃湯下肚,朋友之間還是能夠喝的彼此盡性且暢快。國民黨大老林洋港先生是位善飲之人,他有句喝酒名言:「滴酒不沾是俗人,能飲不醉是雅人,每飲必醉是愚人,每醉必鬧是狂人。」可見喝酒還是有”酒行”的規矩的。大陸有句順口溜更把中國人對”酒”在職場上的”功能”給描述的淋漓盡致,「能喝八兩喝一斤,這樣的幹部黨放心;能喝一斤喝八兩,對不起人民對不起黨;能喝白酒喝啤酒,這樣的幹部得調走;能喝啤酒喝飲料,這樣的幹部不能要。」

喝酒的原則

個人覺得喝酒應該有幾個原則:

一‧歡喜喝
以喝好酒為原則

二‧應酬喝
以不喝倒為原則

三‧喝悶酒
以不喝死為原則

我喝酒的選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不同,以前主要喝紅酒;目前只喜歡喝北京生產的”紅星二鍋頭酒”,酒精濃度56%,此酒氣味清香,口感迷人;套句北京人的說法,喝二鍋頭有種”恬淡沖和,超脫通達”之感。

可惜,台北市政府規定從今年開始,開車超過酒測值的話,要罰新台幣十五萬元,難免讓人喝起酒來有點提心吊膽ㄚ!

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找「停車位」!

在台北市區想找個停車位還談不上是個”夢想”,但在一位難求的情況下總也讓人有”望車位興嘆”之感!
我倒是常用”找停車位”的念力,來練習我的”心想事成”。剛開始時,不知是方法不對還是自己的念力不夠強烈,效果總不是太好。我本來的方式是不斷的告訴自己,一定要找到停車位,但並沒有很明確的時間與地點,
後來逐漸修正成

1. 特定的地點
2. 明確的時間

效果明顯產生

有一次我和我太太去民生社區一家餐廳吃飯,我們在出發前就已經先設定要停在延壽街一家餐廳門口的路邊公有停車位,時間是晚間七點整。當我們到達現場時大概是六點五十五分左右,我們在現場轉了一圈發現全部停滿沒有任何一個車位;民生社區附近在下班或吃晚餐時間,想在路邊兩旁的停車格停到車位,內行人應該知道不是件容易的事。於是我再開回原設定餐廳的門口等待,但我太太突然開門下車,因為她一向比我心急,所以我想她大概是覺得沒有可能停到車位就先行離去了,這時我看了一下手錶六點五十九分,因此也就繼續往前開進一家巷內的付費停車場,當我正準備付費停車時,突然看到我太太從另一頭氣急敗壞的朝我跑過來,我按下車窗問她啥事要跑這樣快,她告訴我說就在餐廳門口的停車位,一部車正要離開的同時我就把車開走了,因此她麻煩那位車主暫停在原停車位三分鐘,等待我們回來。我馬上就問她說妳剛剛不是等不及,就先行下車了嗎?她回答說,她並不是等不及而是要下車觀察附近是否有車會開走,等我回頭停好原先我們設定的停車位,下車時我看手錶剛好是七點三分。

絕非"巧合"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僅是個”巧合”,但我這只是隨便舉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自從我使用這種念力後,在台北市停車對我來說幾乎不會是件煩惱的事;我甚至分析念力發揮時間的長、短會不會影響到最後的效果,也就是說如果我的念力在三十分鐘前就發揮和三分鐘前發揮,效果會是一樣的嗎?只要能按照前述兩個重點,答案是”一樣的”。

2008年1月7日 星期一

「出國」的夢想!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常夢想有一天能夠出國,連我自己也不清楚為何會有此想法。我記得大概在我五、六歲的時候,父母親就曾帶我去高雄送一位親戚坐船遠赴美國;偶而也常會到松山機場接送親朋好友,每當我在松山機場看到飛機起飛時,就會幻想自己已經坐在機艙裡面,飛往遙遠的未知國度。

成長環境影響

我小學的時光是在基隆度過的,每天上學都要走三、四十分鐘才到學校,途中會經過港口的碼頭,沿途有許多的”委託行”和”酒吧間Bar”; ”酒吧間”顧名思義當然是喝酒的地方,但不是像我們現在所謂的”Pub”,那是專門提供給一些海外船員和美軍在台灣休假時所去的場所。尤其是在晚上的時候,許多穿著制服的美軍摟著一些”年輕美眉”進進出出出,嘴裡說著我聽不懂的洋文,門口外”Bar”的霓虹燈閃爍不停,我相信在我學英文之前認識的第一個英文字絕對是”Bar”。在我早上上學經過那些”酒吧間”時,常會看到一些老伯伯正在清掃昨晚裡面留下的垃圾,都會把大門開的大大的,讓我總是會很好奇的往裡面看看,希望能看到點甚麼稀奇古怪的的東西,其實裡面總是暗暗的甚麼也看不清楚,但始終感覺裡面有一種神秘感。
”委託行”現代人聽起來好像不太瞭解是甚麼東西,其實就是透過一些船員把國外的東西帶回放在”委託行”寄賣,比方說衣服、玩具、化妝品和日本蘋果等等(有點像台北市中山北路早期的晴光市場)。因為在民國五十幾年那個時代,出國對一般老百姓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事情,每次我都會被那些擺在櫥窗中的外國玩具給深深吸引住,直到現在我都還記得有一套玩具是美國西部牛仔配帶的左輪手槍和皮帶槍套,在皮帶腰環上還有一圈插滿備用子彈的彈夾,在槍套下緣還有兩根細長皮帶子,那主要是綁在大腿上固定槍套的,做的簡直就跟在美國西部電影上牛仔用的真槍一模一樣。我每天上、下學時都會駐足在那兒看半天,因為我知道不可能擁有它,對一個八、九歲的小男生來說那個玩具簡直就是”致命的吸引力”。直到有一天那個左輪手槍和皮帶槍套突然從櫥窗中消失,我差點沒有當街就哭出來,因為在我心裡上早已經擁有那把左輪手槍了。

美國電影拍攝現場魅力

有一天不曉得是甚麼原因,在我上學途中碼頭附近的道路交通突然封鎖,這在當時是非常少有的現象,除非是防空演習,但當日並沒有。就在我改道而行時,猛然發覺港口碼頭上跟平日不太一樣,一夜之間,碼頭突然變了個樣子,多了許多人力黃包車還有許多穿著民初服裝的人,來回行走很忙碌的樣子。後來聽大人說好像是在拍電影,所以我每次都利用上學途中偷跑到一個橋頭高處去看他們拍電影的情形,只感覺好像回到以前的時代,因為在拍片現場每個人都是穿著很久以前的衣服,非常新鮮。等我長大之後才知道這是一部由美國福斯電影公司1966年出品的大 製作『聖保羅號炮艇』(The Sand Pebbles)當時台灣基隆港是主要拍攝地點,同時也在淡水拍攝。劇情背景是描述1926年在上海黃埔港駐紮的一艘美國軍艦 SAN PABLO的故事,男主角是史帝夫麥昆 (STEVE McQUEEN)、女主角是甘蒂絲柏根(CANDICE BERGEN),如果拿到現在來講的話就有點像是布萊德彼特和安琪莉娜裘莉來台灣拍攝【史密斯夫婦】(,Mr. and Mrs. Smith)的感覺,一定會造成轟動吧!目前知名主持人巴戈先生還在片中以一小童星角色出現,不過這部大堆頭的美國好萊塢電影最後卻以片中有辱華情節而遭當時政府禁演,男主角史帝夫麥昆(STEVE McQUEEN)卻以此片得到當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獎。

夢想成真

我相信這些從小的成長經驗加深了我對”出國”的渴望,當我進入國中後英文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學校作文”我的志願”永遠是要當個外交官,直到後來考大學的第一志願還是”外交系”。在我小小的心靈對台灣以外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對語言與國際事務充滿了無比興趣。無論是在國中、高中或大學只要有英文演講比賽我也一定是常勝軍;就在當時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竟然發生了,在我大二時,參加了一次教育部舉辦的”全國大專杯英文演講比賽”得到優勝的名次,並由教育部選派,暑假到美國大學接受為期兩個月的英語密集訓練。這在二十幾年前是難以想像的事,因為役齡男生在大學時代沒有服過兵役是不可能出國的(除非家庭移民)。在美國大學這兩個月當中,不但和美國大學生也和其他的國際學生一起學習英文和生活,學習結束後,更從美國東岸延途旅遊到西岸,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費用都是公費;也就是說我不花一毛錢就可以得到”出國”的機會, 這是不是簡直就跟"夢境"一樣。

現在”出國”對台灣的人來說就像去”菜市場”一樣方便,但在民國七十年左右台灣還沒現在開放,對一位在學的學生來說真的就跟”夢想”一樣。不過我覺得真正的重點是在這個”過程”,夢想會成真是因為有一種內在心智能量的蘊釀,才能讓這個夢想最後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