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5日 星期一

看陳冠希英文記者會

香港藝人陳冠希(Edison Chen)的「慾照風波」= 「艷照門」在整個華人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從農曆年前,一直到他二月二十一日在香港開個人說明記者會,新聞媒體沸沸揚揚報導了大概有一個月,而且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停止的跡象。不過這些到不是我觀察的重點,我比較有興趣的是,陳冠希在他的記者會上全程使用英語說明。我不確定他使用英文說明的原因,也許他不會說中文;也許他覺得用英文比較不尷尬或者在香港根本就沒人在乎你說何種語言,香港以前是英國殖民地,說英文也很平常吧!

香港是一個華人社會,1997年回歸中國後,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一位香港藝人,在屬於華人的社會,對著所有關心此事件的華人發表英文記者會,總感覺不知哪兒有點不對勁兒。基本上,我認為陳冠希也是位受害者,他並沒有主動去散佈照片,而是在電腦送修時,遭人竊取這些照片,進而在網上張貼。只要他在拍照時,沒有採用強迫手段,男女雙方彼此情願,這也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情;那為什麼在媒體上幾乎全是一面倒的對他批評,卻沒有任何對他表達同情的報導呢?他當然要對整起事件負起所有責任,尤其在電腦送修時,就該想到照片很有可能遭到別人的竊取,因為他是知名藝人。我沒有義務也不想去幫他做任何解釋,只是想,如果他當天在記者會上改用國語、普通話或者粵語來說明整個過程,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嗎?

也許有人會說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沒有人會在乎用何種語言,說不定英文反而更能讓人接受。不過我們看看同樣的例子,知名影星帕麗斯•希爾頓(Paris Hilton)在被公佈她和男友的自拍影片後,反而星運亨通;甚至在其因酒後駕車入獄,出獄之後,名氣不但未見消退,反而更上一層樓經營起自己的品牌服裝。怎麼陳冠希不但沒有此種運氣,反而還要從此退出香港演藝圈,所以有人建議他乾脆去好萊塢發展。可見香港可能還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西化」,起碼在陳冠希這件事上還挺「中國的」。

語言的魅力

語言除了能達到和別人溝通的功能,更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情感。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瑪」在目前民主黨的初選中有如秋風掃落葉、勢如破竹、銳不可當,把另一位候選人「希拉蕊」打的連競選總部的操盤手都換掉;在「歐巴瑪」的競選場合中,美國新聞媒體對其的描述“簡直就像是一場宗教的盛會”,不分白人或黑人在聽到他的演說時,會打從腳底生出一種被感動的感覺。逼的「希拉蕊」只能說:「選總統不是聽演講,而是要看其行動力」,問題是,如果沒有透過演講和百姓產生共鳴,選民又如何會投下那神聖的一票呢?

香港的影響力

香港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英屬殖民文化,有優良的金融體制、進步的公共建設、清廉又有效率的政府、豐富的美食文化,其實這些都可以對整個中國大陸產生許多深遠的影響。但我在一般的電視媒體上,看到香港官方對外的發言幾乎全是使用粵語或英語,這點殊為可惜。台灣的執政黨民進黨主張「台灣獨立」,始終認為母語是「台灣話」,也就是俗稱的「閩南語」。但執政黨在對外的官方語言一向都是用「國語」(普通話),當然在一些選舉的場子裡,民進黨就會改用「台灣話」來與他的群眾溝通,這是一種「博感情」的選舉策略。如果台灣像香港一樣任何官方語言只用「閩南語」,我相信大陸的觀光客來到台灣之後,一定會覺得少了點親切感;而香港每逢台灣選舉,都會大舉派出人馬來台灣觀摩、學習之際,一定也會有種隔靴搔癢之感。

美國布希總統在2006年宣佈規模空前的「國家安全語言計劃」(The National Security Language Initiative),將中文列為攸關國家安全的戰略語言之一,並由國務院、教育部和國防部共同執行一億一千四百萬美元的外語訓練計劃。中國大陸的「漢辦」(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全球五十餘國成立一百七十幾所的「孔子學院」,專門負責華語推廣與師資培訓計劃。馬英九更在此次總統大選的競選政見中,提出他將積極在全球廣設「台灣學院」提供台幣五十億文化基金,並設立華人的諾貝爾文學獎。這當然不乏有和大陸在全球推廣華語上一別苗頭的味道,但這對增進世界各國人士對華人文化的瞭解,是值得鼓勵的。

香港當然沒有理由排除在這波華文熱潮中,香港可以讓全球的華人,對香港有更多的瞭解,因為她有許多在華人社會中所沒有的特質。香港回歸之後,香港人在尋求更多的民主之際,當然也會希望得到全球華人對香港的支持。我相信只要香港政府能多多推行全民「說國語運動」,不但能博得全世界華人更多的關心,香港也會因此對華人社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