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8日 星期三

兩岸關係中的善意與惡意(聯合報轉載)

兩岸關係中的善意與惡意

【聯合報╱吳建國】 2009.02.18 03:41 am


過去廿年,兩岸當局常將「善意」掛在口中,只是結果對方「絲毫感受不到善意」;更多的時候,反認為是充滿了「惡意」,以致兩岸交流超過廿年,彼此的牽扯已達交錯難分的地步,雙方的基本互信一直無法建立。究其原因,就是「善意」與「惡意」的爭戰,主導兩岸的發展。

雖然,大家都知道發展良性的兩岸關係十分重要,可是誰都不願意率先以「善意」對待對方,以免自失立場,不利談判。於是,各懷鬼胎,爾虞我詐,「善意不離口,惡意先下手」成為處理兩岸事務的最高指導原則,豈不令人感到可悲?

以最近新聞沸揚的兩岸故宮交流聯展為例,相信雙方都會同意這是一件政治意味較低,操作相對單純,又極有意義、應該全力促成的好事。在面對一些敏感問題上,只要彼此互做適當調整與讓步,應該可以成事,也使兩岸關係亟需業績的現狀,有所表現。否則,若各持立場,無論名稱與修法(司法免扣押),沒有商量餘地,這樣的協商過程,結果一定破局。兩岸關係再受一次傷害,對任何一方,哪有善意可言?

其實,善意與惡意的差別,常是一念之間而已。一般說來,善意的最好表現,就是「捨己」,把各自用原則、利益捆綁、已經僵死的協商習慣放下來,多為對方著想,一切問題自會迎刃而解。惡意的通常手法,就是突出「自我」,強加己意於對方,專把好事搞成壞事為能事。廿年來,兩岸願意「捨己」的少,堅持「自我」的多,或許這正是某些主事者的目的,只是這個目的,未必合乎人民的福祉。

所幸,自從馬總統當選後,兩岸間所能感受到的「善意」明顯增多。以致短短數月中,突破六十年的僵局,創造許多歷史,足證「善意」是實現兩岸政策的關鍵與必要。但願此次兩岸故宮的交流聯展,能在「善意」的原則下,順利解決所有的問題,為兩岸關係再扯一個順風帆,應是有識之士共同的願望。

(作者為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前校長,現任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

【2009/02/18 聯合報】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海角的溫度(聯合報轉載)

海角的溫度

【聯合報╱黑白集】 2009.02.16 02:21 am


情人節檔期在大陸上映的「海角七號」,未演出台灣的熱賣行情,北京、上海的首映都未滿座,有些戲院甚至僅賣出三、四成票。但不叫座不表示不精采,只是反映了兩岸微妙的差異。

海角登陸不如預期的原因很多:一,交涉過程好事多磨,市場讓大量盜版光碟捷足先登。二,登陸版中俚語、粗話和日語被刪達半小時之長,原片風味大減。三,票價太貴,每張高達三、四百元台幣,盜版碟才卅五元。四,兩岸的民情和歷史經驗不同,不少大陸民眾排斥此片的懷日情緒。

兩岸對海角七號的討論去年即已展開,最大爭議即在「殖民情結」。「反皇民化」派的大陸民眾,對台灣遭日據的歷史缺乏同情與了解,誤以為台灣人普遍親日;而一些「本土民粹派」的台灣民眾則不理解中國的仇日情結,認為那是「大國傲慢症」作祟。反觀海角在香港的熱賣,則顯示同有殖民經驗卻不落親日、反日窠臼的香港人,能在台灣俚語的迷霧中咀嚼草根市民的趣味。

可見,交流的趣味除了在增進認同,其實也是在歧異中照見彼此和自我,那是人文交會、演化的必然過程。在北京首映會,大陸主持人竟將「海角七億」誤為是「海角七號」熱賣的美譽,真是一字之差,失之千里;但如此荒唐卻突梯滑稽的語意拼貼,最終效果未必是負數。

兩岸故宮原本要熱烈破冰,結果卻搞得緊張兮兮;隆重推出的海角七號,效果卻不如預期。兩岸融冰過程,確有不少差異需要理解與跨越;在加溫時,青蛙跳出鍋子應是正常反應。

【2009/02/16 聯合報】@ http://udn.com/